52.8
制造业PMI54.1
服务业PMI0.34
CRI8.03%
CCI31.5
NEI58.9
BRI660
DEI估值和低波动因子十一月表现出色
资本投入下降是NEI下降主因;一线城市专业人员招聘需求不及二三线,互联网行业对管理、行政人员的需求不断下降,金融业则相反;出口占比居中的企业对目前就业贡献最大
服务业扩张速度放缓,导致财新中国综合PMI微降至54.5,制造业恢复更为稳健,外需与就业仍不乐观
2020年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升至52.8 为九年半来最高
2020年7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录得54.1 下降4.3个百分点
2019年1月,中国气候风险指数为0.34,低于2000–2017年历史同期均值(0.99),总体风险水平低。
制造业、服务业PMI均高位回落,2021年政策不会骤然转向,但扩张力度边际减弱,需关注原材料成本快速上升对企业利润和就业的影响
服务业需求、就业等均保持扩张,但增速放缓;成本持续上升推动服务业收费价格指数大幅上涨,企业对未来预期乐观
生产、需求、预期等分项指数均高位回落,就业指数再度落入收缩区间,原材料成本快速上升;2021年政策不会骤然转向,但扩张力度边际减弱
制造业供需两侧继续向好,外需稳步提升,但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压力增加,抑制用工扩张;未来需关注价格上涨的负面影响,对宽松政策的退出设计尤为重要
制造业、服务业修复速度加快,推动财新综合PMI创2010年4月以来新高,复苏逐渐传导至就业端,但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犹存,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需要稳妥设计
制造业、服务业强劲复苏,带动财新中国综合PMI创2010年3月以来最高,供需两端均明显回暖,服务业就业指数创十年来新高
生产、需求、原材料库存、就业等分项指数均创九年以上新高,复苏逐渐就业端传导,未来数月中国经济仍将延续修复态势,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犹存,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需要稳妥设计
制造业国内供需强劲复苏,外需改善幅度虽逊于内需,仍保持扩张;需求恢复带动企业增加用工,就业指数改善;预计疫情后经济复苏还将维持数月,宽松政策退出需稳妥设计
制造业和服务业复苏势头强劲,就业持续改善,但外需改善放缓,经济增长正在由政策驱动向内生增长转变
服务业供需持续加速复苏,就业连续三个月保持扩张,企业家对经济前景极为乐观;两大行业PMI上升,推动财新中国综合PMI升至近十年来最高
供需两旺,就业指数稳定在扩张区间,但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外需仍存变数,经济增长正在由政策驱动向内生增长转变
制造业供需两旺,海外疫情反复对外需有明显抑制,就业指数连续两月处于扩张区间,但企业对增加用工仍较谨慎;经济恢复大概率将持续数月,货币和财政政策常态化还需谨慎
制造业扩张放缓,拖累财新中国综合PMI降至54.5,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首次同步改善,但依然不容过分乐观
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创三年来最高,就业指数今年以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三季度经济增速将继续攀升,年内宏观政策大概率维持现状
新出口订单指数创三年来最高,就业指数今年以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三季度经济增速将继续攀升,未来出口、消费、制造业投资等内生动能变化值得关注
经济加速恢复,海外需求大幅走强,就业指数升入扩张区间,未来就业改善仍依赖于经济景气度更长期的恢复以及更稳定的内外部环境
制造业扩张加速,带动8月财新中国综合PMI升至55.1;制造业和服务业从疫情中迅速恢复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主基调
经济持续复苏,综合就业指数和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疫情后首次升入扩张区间,宏观政策开始向减少刺激后遗症倾斜
生产、需求两端持续回暖,新出口订单年内首次处于扩张区间,就业继续承压,宏观政策开始向减少刺激后遗症倾斜
经济继续复苏,供给、需求两侧均向好,海外需求亦走强,就业指数仍处于收缩区间,企业信心略有回落